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,特别是要吸取个别律所的律师的教训,警钟长鸣,防微杜渐。
2020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%以内。广州、珠海、佛山、江门、肇庆、东莞市及顺德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%以上,其他城市优于2015年水平。
据悉,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会在光照下形成臭氧,成为生成元凶,因此对两者的减排至为关键,我们已经在汽车、家具、印刷、制鞋、集装箱等5个行业推行了VOCs排放标准,未来还将纳入生活服务、电子元件制造、化学药品原料制造等9个行业,一共达到13个,而且 十三五 将会把VOCs纳入污染物减排总额体系,设定一个减排总数作为目标。昨日,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,《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》(下称《规划》)将于近日印发实施。水公布城市黑臭水体名称、责任人及达标期限,采取控源截污、垃圾清理、清淤疏浚、生态修复等措施,系统推进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。到2017年底,广州、深圳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,地级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、河岸无垃圾、无违法排污口。广东十三五要达到的目标空气到2020年珠三角各市(区)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标,深圳市细颗粒物PM2.5年均浓度力争达到25微克/立方米,广州、佛山、肇庆、东莞市及顺德区PM2.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/立方米,其他城市PM2.5年均浓度不高于2015年水平。
空气:减排VOCs和氮氧化物 十三五 期间,珠三角将打造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,而 十三五 的工作重点将转向环境质量改善,这是一个理念的重大转变早上6时监测数据显示,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为236,依然是重度污染。南方周末对试点文件及报道进行了说明,在后来的回函中,银川市环保局介绍了自1997年以来当地执行排污许可相关法规的情况,而2004年的试点工作仍然付之阙如。
上海青悦负责人刘春蕾告诉南方周末。企业在申请时做出书面承诺,保证自己的相关资料是属实的,环保主管部门无须对申请信息进行核实。发达国家的排污许可制度,基本实施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排污许可。曾经参加海南省排污许可试点工作会议的专家代表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告诉南方周末,海南省目前进行的这项试点工作,一定程度代表着未来的改革方向。
突如其来的制度变革将会为一个新产业带来生机。实际上,环保部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举措已经在部分地区悄然展开。
2016年6月初至7月底,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上海青悦)对全国各省份进行信息公开调研。然而,国家层面的排污许可条例没有出台,顶层设计工作就难言结束。如若不是赵英民近期再次强调要通过改革,完善排污许可制度,人们很难联想到海南是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新一轮的吃螃蟹的人,试点成果将影响这项制度全国推行的进程。在海南,来自石化化工、火电、造纸行业的11家企业,已经启动该试点工作。
环评和排污许可,缺乏明晰界定这项制度多年来推而不广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。宋国君将新制度和现行的排污许可证划清了界限。从上海青悦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,30年来,全国已有浙江、江苏、内蒙古、四川等25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本地排污许可证相关法规,占比超八成。这正是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20年推而不广的尴尬缩影。
海南作为全国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改革的探路者,成果将推动有关排污许可制度建设的进程。现行的排污许可证没有硬性法律效应。
企业的自证压力很可能催生第三方环境服务行业,赵笠钧相当看好这个行业前景:企业的工作量加大了,同时催生一个环境服务业。陆朝阳也有类似的看法。
接下来就是猫捉老鼠的关系,你来检查,我有些设施就开着,等你一走我就关掉。河北省近年来排污许可证相关法规更新过数次,每次各有偏重,唐山则按照最近的部署执行。被遗忘的试点我国排污许可的实施可以追溯到1985年,最初是在上海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上得到应用。甚至12年前的试点城市,都忘了自身使命。发证之后,监管无力也是我国排污许可证难以收效的重要因素。这一许可是贯通项目建设、试生产、运营、监管、后期评估全过程的许可。
如今12年过去,不仅是唐山,南方周末在回访其他城市时发现,一些城市早已忘记自己是试点。2004年,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现环保部)便在地方开展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。
与其几乎同步的是,排污许可制度的行业试点也在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。我们一直关注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进展,按照环保部的思路,接下来它会成为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制度,这也是促使我们进行调研的最大动因。
陆朝阳认为,环评和许可证定位不清楚,会导致证照核发问题。一项试点改革已悄悄在海南铺开。
尽管环境保护法、水污染防治法和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,都对排污许可证作出明确规定,但这仅是原则要求,不具备可操作性,尤其缺少对拒不领证、逾期拒不改正等行为的制约措施,这导致环保部门对这些环境违法行为难以实施监管和处罚。在欧美发达国家,排污许可证是最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,是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。吉林省环保厅环评处一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。然而中国从1980年代中后期地方试点排污许可制度至今,推行效果不甚理想,甚至被看作用之不武、弃之可惜的鸡肋制度。
两省环保厅相关人员向南方周末介绍排污许可政策时,都提到全生命周期的排放许可制度。排污许可是国际通行的环境治理制度,但在中国推行二十余年,仍是案牍空文。
银川市环保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童晓庆说。很多做环境检测、监测的公司,现在都盯着这个大市场,有商机。
这一点在海南、吉林两省的排污许可制度建设中得到印证。一场制度变革的角逐已经开始,看似积重难返的排污许可制度能否起死回生?石化、火电先行我们现在进行的排污许可试点,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司长汪键做出过这样的表态。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。多年来只听见楼梯响,没看见人下来。除了环保部在地区、行业间筹划布局试点工作之外,部分嗅觉灵敏的省份早已未雨绸缪,率先行动。
随着顶层设计的重构,压力已经传到了企业。南方周末做完一番简单说明,上述工作人员次日回应时,依然没有回想起试点工作情况,2004年试点,时间太久了。
陕西省将把省内全部污染物排放企业纳入管理系统,每个企业将获得一个专属代码,申请或更换排污许可证直接在网上进行。新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之前的排污许可证完全不是一回事,如果非要往一起联系,它们只有名字一样。
根据其2010年之前所遵照的法规条例,银川的排污许可证发放主要都是围绕饮食娱乐业,目的在于遏制居民住宅楼下擅自开设有油烟、噪声污染的经营场所的局面。刘伟京介绍,一种观点认为,环保主管部门要给企业发许可证,需要进行现场检查。
评论留言